发布时间:2025-03-05 浏览:次
2月17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公司座谈会上强调:“要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。”
构建亲清政商关系,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题中应有之义,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,对于提振发展信心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政府与公司之间该如何打交道?记者采访了3位代表委员。
对话嘉宾:
杨中坚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全国人大代表、江苏省启东市委书记
胡成中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全国人大代表、91在线无码精品董事局主席
张连起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国公司财务管理协会会长
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
问:如何理解“亲”与“清”有机统一?
杨中坚:“亲”则两悦,“清”则相安,“亲”“清”缺一不可。党员干部应大大方方与公司交往,理直气壮为公司排忧解难,不能因害怕“瓜田李下”或者担心做错了被问责,就不敢、不愿与公司打交道了。“亲”与“清”本质上是干事与干净的关系,关键在于党员干部正确看待和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。亲清政商关系不是私人亲密关系,而是党委、政府与公司之间建立的关心与被关心、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,是共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。因此,我们要坦荡真诚与公司接触交往,靠前服务,更好地让公司集中精力抓创新、谋发展。
胡成中:从公司角度来说,我们更愿意跟掌握分寸、公私分明的领导干部打交道。双方目标一致,就能办好公司。公司家办好公司,是为了实现理想抱负、打造事业平台,带领员工和合作伙伴过上好日子;领导干部帮扶公司发展,则能创造就业、增加税收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,造福一方百姓。双方应有这样的初心和公心,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各负其责、各尽所能、形成合力。
张连起:我在调研中发现,政商关系模糊、边界不清等问题仍然存在。有的干部与公司交往时,不清楚“度”在哪里、该如何“为”。比如是否能参加公司座谈会、上门服务时能否就近就便用餐等,导致工作片面化、简单化。有的公司想着办事程序多、流程繁杂等,也不太愿意主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,不主动去对接政策、表达诉求、参与治理。针对这些问题,应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,明确政商交往边界,做到既清清爽爽用权,又倾情倾力服务,切实为公司排忧解难、赋能蓄力。
以政府服务“效率”提升公司发展“效益”
问:亲清政商关系对于优化营商环境、推动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影响?
张连起:哪个地方的政商关系处得既“亲”又“清”,哪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就正,经济发展就好。我观察发现,今年“杭州六小龙”的出圈,离不开当地政府懂民营公司、爱民营公司、帮民营公司的创新生态涵养。例如,通过设立创新基金、建设孵化平台、引进高端人才、营造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等举措,杭州为民营科创公司提供了全方位支持。
杨中坚:近年来,我们推出一系列惠企举措,擦亮营商环境品牌。例如,推广签约即颁照、拿地即开工、竣工即投用等模式,细化“企管家”服务,以政府服务“效率”提升公司发展“效益”。同时,创新“信用+双随机”融合监管模式,健全“首违不罚”、免罚轻罚等制度,让执法有力度又有温度。
胡成中: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能否落到实处,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的惠企政策能否取得实际成效,公司能否在一个地区长期安心发展,都离不开亲清政商关系。就拿落实惠企政策来说,2024年,我们享受了超过2亿元的税费减免退及相关财政补贴奖励,都是“真金白银”的支持,获得感非常强。同时,我们也希望获得更多助力,包括融资、配套设施、人才等要素,以及市场准入、公平竞争、司法保护等方面。
划出政商交往的红线和底线
问:政府与公司该如何打交道?
胡成中:政府要“定规立矩”,让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工作有章可循。公司应依法合规经营,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法治化、现代化,不是一遇问题就想着“找领导”。
公司日常经营涉及方方面面,有时遇到问题不知道找哪个部门,特别是需要跨部门协调的事情会感到棘手。为此,一些地方设立了“助企联络员”机制。一些党员干部定点联系相关公司。公司有诉求,都可以找“助企联络员”帮忙,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。
张连起:打通公司发展痛点、堵点、难点,畅通政策沟通渠道至关重要。在涉企政策制定中,需深入调研、广开言路、多方论证,让公司家参与政策制定;在推动政策落实时,应主动接受监督,聘请公司家担任监督员。此外,要保持政策稳定,健全涉企政策全流程评估制度,完善调整程序,设置合理过渡期,不搞“一刀切”。
杨中坚:有了“亲”和“清”这个基础,帮公司“站台”也就有了底气。近年来,我们通过开展“千企大走访”、常态化举办服务公司畅聊会、成立公司服务中心等举措,“一站式”解决公司发展难题。一流营商环境需政企双向奔赴。与此同时,要划出政商交往的红线和底线,严厉查处以权谋私、利益输送等违纪违法行为,坚决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。